爱游戏- 爱游戏体育- AYX爱游戏体育官方网站
流 年2013年7月27日 编 辑:李 刚3改革大潮助推七运会对线 年七运会是辽宁足球 “ 十连冠”的终点,但在马林的记忆中,那是他运动生涯的巅峰。 全运金牌是对一名运动员、一支运动队付出的最好回报———夺冠让我终生难忘七运琐忆亲历全运会( 第七届 1993.09.04-15)记忆百货店老总当领队◆汪大昭1993 年, 全运会重回北京。 这是在两项重要修改后作出的决定。首先,将全运会周期起始从奥运会前一年移至奥运会后一年,以利于各地培养输送的优秀选手得到更多机会锻炼提高,增强中国奥运军团实力。 为此,将原本应在 1991 年举办的第七届全运会推迟到1993 年进行,并由此...
流 年2013年7月27日 编 辑:李 刚3改革大潮助推七运会对线 年七运会是辽宁足球 “ 十连冠”的终点,但在马林的记忆中,那是他运动生涯的巅峰。 全运金牌是对一名运动员、一支运动队付出的最好回报夺冠让我终生难忘七运琐忆亲历全运会( 第七届 1993.09.04-15)记忆百货店老总当领队◆汪大昭1993 年, 全运会重回北京。 这是在两项重要修改后作出的决定。首先,将全运会周期起始从奥运会前一年移至奥运会后一年,以利于各地培养输送的优秀选手得到更多机会锻炼提高,增强中国奥运军团实力。 为此,将原本应在 1991 年举办的第七届全运会推迟到1993 年进行,并由此进入新的4 年周期。其次,由于原定承办七运会的四川省在一些方面的筹备进展难以达到全运会要求,决定由北京和四川合办七运会,主赛场和多数项目设于北京,四川作为分赛区协办。 这是全运会历史上仅有的一次两地合办。 正是有了这次经历,全运会选择举办地也从全国各省区市收缩到已有办赛条件和经验的北上广三地轮办。 这个决定从宏观上考虑,使各地集中财力物力优先发展民生当中更为关切的方面,不必急于申办全运会,也是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大计的。从 1987 年六运会到 1993年七运会这 6 年当中,中国体育在北京亚运会和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大步前行,走出汉城奥运会的挫折和低谷。 一批新人挑起大梁,高敏、伏明霞等成为优势项目的接班人;乒乓球、 羽毛球先后进入奥运会,扩大了中国选手展示实力的平台;举重、射击、体操等项目稳中有升,成为中国奥运军团的固有强项。 可是,随着苏联的解体,世界体坛竞争格局也在变化,中国选手面临的对手明显增多。与此同时,中国自身的改革开放加快步伐,以职业足球联赛为代表的尝试正在积极酝酿和筹备之中。 体育事业在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大趋势下,显示出自身的活力。 全运会必须重在质量,达到 “ 国内练兵,一致对外”的目的。 事物发展有内因外因的双重作用,当这两种来自不同方面的作用客观上共同促进的时候,全运会的改革也就成为必然。全运会在赛项设置上进一步向奥运会靠拢,除武术大项得以保留外,水平达到世界一流的棋类、航模、无线电、跳伞等, 先后从全运会上出局,最后一批也在七运会上做了绝唱。 以往历届全运会因航模和跳伞等创出大批世界新纪录的现象不再会有,颇受地方体育部门重视和大众欢迎的中国式摔跤也被请出。 七运会举办的同时,中国体育界政研部门加紧起草制订规划,经第二年的全国体委主任会议征求意见后,推出了 “ 奥运争光计划纲要”, 作为竞技体育最高层次目标。看问题不能脱离历史和时代背景,全运会的这一发展定向旨在强化制与奥运争光,是中国体育随后每届一大步,迈进奥运会第一集团的重要举措和保障。 但是,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矛盾,正所谓有一得必有一失。 在项目布局、人才交流、资源配置等方面已出现倾斜的时候,地方体育的目标也随之出现 “ 全运战略”, 赛风赛纪问题越来越突出,精英化使得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竞技体育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如何平衡各方面利益,确保体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那是后话了。◆本报记者林剑背景:1993 年七运会,辽宁队夺得男足比赛金牌, 为他们“十连冠”的辉煌历程画上了句号。 那是成年球队最后一次征战全运会,从那儿以后,全运会男足比赛开始限制参赛选手年龄。受访人:马林 ( 辽宁足球队“十连冠”主力球员,现为辽宁宏运队主教练)年轻球迷对辽宁足球“ 十连冠”的辉煌大多有所耳闻,但若论及当时为此做出过贡献的球员,很多人都了解不深。在十二运会即将开幕之际, 当年辽宁队的主力马林畅谈了过往的荣誉, 在他眼中,1993 年第七届全运会夺冠让他终生难忘。记者:1993 年七运会是你第几次参加全运会?马林:我从 1979 年第四届全运会开始就已参赛, 当时只有 17 岁, 到 1993 年已是连续第四次参赛。 七运会是辽宁队自 1975 年三运会与广东队并列冠军后第一次夺冠, 因此印象非常深刻。记者: 印象中,1993 年参加七运会的辽宁队实力很强。马林:的确实力很强。辽宁队内当时有我、唐尧东、黎兵以及来自大连的徐弘、徐晖、魏意民、李明、小王涛等,算是一支新老结合的队伍, 球队的整体实力以及每个球员的个人能力,应该是那时国内最强的。记者:黎兵不是辽宁人,也能代表辽宁队参加全运会?马林:黎兵比较特殊,当时他是国内第一批转会的球员。那时除了黎兵, 还有姜峰、李强、汤乐普等人。 虽然是转会,但到了全运会, 这些球员大都还是要回到原籍代表各自的省区市队参赛, 像姜峰就要回吉林,李强、汤乐普要回山东,黎兵本身是贵州人, 但贵州并没有要求他回去, 因此就代表辽宁队参赛了。记者:七运会,你对哪场比赛印象最深刻?马林: 你也许会猜是与北京队的决赛, 但从我个人的角度看, 是四分之一决赛同队的比赛。 由于辽宁队当年名声在外, 很多球队在与我们交锋时都会打防守反击, 队也是这样。 我记得他们当时排出了 541 阵型,要知道,队实力也不弱, 当时他们有贾秀全、大王涛等国脚,给我们造成了不小压力。 辽宁队那时是新老结合, 新球员和老球员在遇到困境时想法不太一致, 老队员知道只要控制好比赛场面, 即便对方有 9 个防守球员我们也会有机会; 相比之下,年轻人比较着急,只知道猛冲猛打。开场不久,虽由李明打进一球, 但之后心理上出现变化,被对手扳平比分。 下半场,队有一个很好的机会但是没能破门, 我们最后时刻由黎兵进球, 取胜的过程相当惊险。那届全运会, 吉林队实力也很强, 他们之前一直在韩国训练。 我们小组赛最后一场对他们,结果打成 1 比 1,我们最终点球取胜。 只是吉林队在淘汰赛阶段被北京队淘汰, 如果他们打进决赛, 可能会给我们制造更烦。记者:对北京队的决赛呢?马林: 那场比赛我们打得比较轻松, 因为北京队不像其他球队一味防守反击, 而是愿意坚持自己的打法。 北京队和我们打对攻,但有一个问题,我们的整体实力和个人能力都强于北京队, 因此北京队的一些漏洞就被我们抓住了, 于是赢得了决赛的胜利。记者:在那场决赛中,你进了球。马林: 那个球有一定运气成分。当时我在禁区前 30 米左右接球, 对方后卫并没有上前防守我, 只是由中场球员对我进行干扰,我横向扯动了几下,然后转身, 用并不擅长的左脚打了一个远射, 北京队门将出现失误,扑球脱手,球进了。记者:辽宁队当年创造“十连冠”的辉煌,原因是什么?马林: 我们之前的那支辽宁队虽然也是强队, 但拿到冠军的次数很少, 教练研究后发现, 主要是辽宁球员的技术不够细腻, 因此即便身体素质出色,也很难取得好成绩。从我们那批球员开始, 教练开始强化技术训练, 以往我们面对技术细腻的球队, 如果再加上湿热天气,赢得比赛的几率很小,但自从苦练技术后, 信心随之增强,成绩自然就上去了。1995 年,黎兵转会广东宏远队,辽宁队同广东队比赛后,黎兵对我们说, 之前总说南方球队技术细腻, 但和辽宁队一比,还是差了不少。在 “ 十连冠”之前, 我们最吃亏的就是没有提炼出自己的风格, 一旦风格确立,立即就能 “ 打遍天下无敌手”。另外,在球场上,我们是以控制为主, 通过自身的配合寻找对手的空当, 打法有点儿像现在的广州恒大。记者: 之后的衰落又是什么原因?马林:其实也不能算衰落,毕竟 1994 年甲 A 联赛辽宁队取得了第四名。我总觉得,辽宁队之后降级是综合因素导致的,并不是简单的实力不足。记者: 你们那批球员对全运会是不是有特殊感情?马林: 全运会在我们那批球员心中是最高水平的比赛,如果夺冠也是至高无上的荣誉。 当时各省区市、、行业体协对全运会都很重视,联赛最初是赛会制, 受重视程度不及全运会。 虽然联赛后来采取主客场制,但参赛队较少,且不成规模, 因此大家还是看重四年一届的全运会。记者: 你认为全运会对我国足球发展有什么意义?马林:现在,全运会对男足项目有参赛年龄限制, 可以提升青少年足球水平。 就我个人的理解, 我觉得现在中国足球要发展,还是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通过联赛培养球员、 培养球迷、培养规模;另一方面要从孩子小时候抓起, 最好是六七岁左右就进行培训, 这样才有可能锻造出一支强大的国家队。现在看, 但凡是国家队成绩好的时候, 肯定是培养了一批年轻球员, 而国家队成绩差的时候, 大都是因为青少年培养方面出了问题。 目前我们虽然对联赛很重视, 有很多高水平外教、外援,但在青少年培养方面仍有很大不足, 近期国家队成绩之所以不好, 原因也在这里。我们想想以前, 虽然没有大量外教、外援,不是也能在本土教练的带领下取得亚洲杯亚军和奥运会出线权吗? 那时候我们重视青少年培养, 现在跟过去比有些差距。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 我希望各方面可以加强青少年球员培养, 全运会是一个不错的平台, 但仅有全运会是不够的。◆本报记者张耀光1993 年采访七运会有两件事记忆最深刻第一件事是当时主管体育工作的国务委员 9 月 10 日下午 13 点 30 分要乘机到外地出差, 可他 12点 20 分还在北京先农坛网球场临时找了把塑料椅子坐在距司线员较近的位置观看网球比赛。 我当时问他的秘书,为什么不上主席台,秘书说来不及了,铁映就想过把瘾,饱饱眼福。 果真,仅看了两局比赛,便离开赛场。 他离场时,还握拳挥臂向双方队员鼓劲加油。 我还为此写了一条 《 国务委员客串司线员》的新闻。其实, 平时十分喜欢打网球, 水平在中号称第二, 第一高手是当时的全国政协主席,只要有机会,他都要学习。当然,在中国网球协会里,他还担任着副主席, 所以鼓励运动员发愤图强,也得身体力行。2011 年首届 “ 天地英雄”中国网球人物评选中,与中国网球协会名誉主席万里、副主席一起获得了终身荣誉奖。第二件事发生在 9 月 11日下午, 网球男双季军争夺战正在进行。 未料,一方名将多次发挥不好,于是开始摔拍子,且摔过网并落到了对方 30 岁的湖南老将赵志强脚下, 而赵对此一点儿都没动气, 反而笑盈盈地将球拍捡起, 送了过去当时,观众掌声四起。赛后赵志强告诉记者 :“ 网球是一项文明而高雅的运动,比赛中应该讲礼貌、讲风格、讲风度。 我对对手心里有火很理解, 但不赞成摔拍子,比赛归比赛, 友情归友情,尊重队友,尊重对手是网球选手必备的素质。 作为一名老队员,我理应为他捡起拍子。 ”两人的表现使记者想起了苏轼的一句话: “ 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真正勇者赵志强,如今已是深圳网球协会的秘书长了。辽宁队捧起七运会男足比赛冠军奖杯◆本报记者王向娜当年由王海滨、 叶冲、董兆致 “ 男花三剑客”组成的中国击剑队至今仍鼎鼎大名,1993 年北京七运会,叶冲、王海滨、董兆致分获男子花剑个人金银铜牌。三兄弟在国内赛场分庭抗礼的同时,也开启了联手在国际赛场厮杀的序曲。“ 七运会,对于我们三个人来说是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就是在那次比赛之后,董兆致进入一线队,三剑客正式组合。 ”叶冲回忆道。目前,叶冲在上海虹口剑校担任副校长兼男子花剑主教练,和昔日的兄弟们一起为击剑事业持续打拼。在剑坛奋斗多年, 剑挑无数奖牌与荣誉,但说到七运会,他仍感慨不已。“ 和王海滨争夺个人金牌, 当时的赛制是三局两胜制,每局 5 剑,我打了两个 6比 4,以 2 比 0 赢了海滨。 团体赛也一样,上海队 8 比 6 先赢了江苏,然后又以同样的比分战胜广东。 ”叶冲说。对于 20 年前的往事,让叶冲记忆犹新。 在他夺冠前,上海代表团开局不顺,一直没有金牌进账,代表团当时压力很大, 而叶冲的那场胜利,为上海打破了金牌荒。七运会对于中国击剑队的意义更大,叶冲、王海滨与董兆致在全运会上表现优异,由此组成了中国花剑队的强大阵容。 1994 年,他们三人在雅典世锦赛上首次亮相,从此纵横国际赛场十年, 直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后才纷纷卸甲。20 年岁月变幻,20 年风云际会。 回顾七运会,除了夺金的喜悦,叶冲竟然还记得一件感人的故事。“ 当时我们的领队是百货商店的老总,也是击剑队的赞助商。有时候我们训练或比赛结束晚了,餐厅自助餐没有了,他就会打车去给我们买西瓜。我和他住在一个房间, 他看我们训练累了,还会帮大家洗衣服、洗袜子。 现在想起来我都很感动! ”叶冲补充道, “ 现在,运动员吃、住、参赛等条件比过去好了很多,我相信他们一定能获得更多的好成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