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游戏- 爱游戏体育- AYX爱游戏体育官方网站我主要有三点看法。首先是奥运会对中国人的意义是欧洲杯、美洲杯无法比拟的。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是我们回到国际体育大家庭的标志性事件。之后历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的成绩,则成为中国“体育强国”的集中表现。中国运动健儿们在奥运会舞台上展现很多中华民族精神,所以奥运会带给中国人民的情绪价值是不一样的。奥运会对我们来说同时具备观赏性和参与性,中国人既是观赏者又是参与者。而欧洲杯、美洲杯我们不会参与,只是隔岸观火,从情绪调动方面来说就差了一截。
张闻:今年欧洲杯跟往年比起来,似乎也不够精彩。像法国和英格兰在赛事中段可以说是以一种“丑陋”的方式前进。我当时还在朋友圈里面写到:“如今我们看到的欧洲杯,是一种现实主义和消费主义在足球领域的惨胜。对足球的虔诚,感性正淹没在如何效率取胜的冰水当中。足球场上本应有的尊严正被更多的直播场次,更效率的晋级方式等价交换。足球没有崩溃,但足球在熄灭,伴随着中年人在深夜客厅的鼾声,缓慢熄灭。”可以看出来我写这段话的时候情绪是愤怒的,欧洲杯竟然能如此无聊。
而今年巴黎奥运会,我再次身临奥运现场,感受到大赛的魅力。尤其是当中存在一种来自民族主义的影响因素,是让身处现场的你很难抗拒的。中国人奥运看得上头,乒乓球赛场坐满了中国人。其他国家的国民也很投入,例如很多美国人来到体操赛场,为拜尔斯加油。连号称“高冷”的法国人,一开始躲开奥运会、离开巴黎市中心,但随着赛事推进就回到巴黎、成为庆祝大赛的一份子。后期我们打车的时候,常有司机问我们来自哪个国家、代表团拿了几面金牌,并且很自豪地说我们法国有马尔尚。可见当年大家亲身投入到相关场景或状态时,奥运的确能让李总所说的“情绪价值”不断发酵。
张闻:我今年先后去了中网和上海大师赛的现场,两场赛事人流量都很高,而且我还明显感受到赛事体验的变化。过去我们看体育赛事,经常遇到交通不便、吃喝配套不足的情况,变成你只能以体育迷的身份去为运动员的竞技埋单,只有关于观赛的“精神粮食”。但现在去中网和上海大师赛,你会发现非体育迷同样能在这里消费一天或者享受一天,除了看球还有更多的休闲体验,包括物质意义上的“粮食”,也就是各种周边餐饮。从中可以看到体育赛事从竞技场景到时尚生活方式的转化趋势。
另外李总提到当年中网的李娜热。当时大家看李娜是因为她成绩好,但是当时国内能成为网球消费受众的群体还不时很大,不管是观赛受众还是培训受众。而今年的网球热则明显跟新消费联系在一起,青少年培训、成年人培训都在快速发展。这反映出今天的中国网球市场,是在大众经济水平已经具备一定的消费能力后,通过郑钦文的热点而有了新爆发。这跟刚才我们聊足球的时候有点相似。大家信任中国足球的时候,外来赛事IP在中国的发展也能被带动起来。如果国内足球能力下降或者大家对从业者不信任,海外赛事IP也受影响。
罗冉峰:让我选取一个赛事现场的代表性场景的话,我会选择算是个人专项的高尔夫。今年是我进入体育行业以来,跑国内职业高尔夫赛事跑得最完整的一次,主要的本地大型赛事都在现场。其中两项赛事让我感受到中国体育与全球体育的交汇。一项是3月在中国香港举行的LIV高尔夫巡回赛香港站,另一项是10月在深圳举行的沙特阿美团队系列赛(ATS)深圳站。这两场比赛的共同特点在于,赛事IP都由现在在全球体育界覆雨翻云的沙特阿拉伯资本投资。
对于全球体育的发展,近年来一直有一个亚洲成为体育市场“新极”的说法。亚洲市场又可以分为东亚和西亚两部分。东亚拥有以中国为代表的强大经济体,西亚则有以沙特为代表的大型国际性体育投资新玩家。我刚才提到的LIV和ATS,是沙特近年投资的新赛事IP,今年分别首次在中国境内和首次在中国内地举行。所以当我置身于赛事现场的时候,我觉得自己似乎站在了东西亚这两个全球体育行业新极的交汇点。这背后有一种时代发展的隐喻:近年中国体育市场的发展有一定的独立性,新的体育受众主要通过支持中国运动员而成为体育爱好者。但是实际上中国体育市场仍然在与整个国际体育市场不停发生交集,国际市场的创新内容,也在持续性地引入到中国。我认为中国体育与全球体育的深度互动,是中国体育行业始终需要关注乃至实践的。
第二个思考是体育项目展开形势变得更灵活的可能。当期节目的嘉宾提到过,我们甚至能把三大球引入到景区商圈,因为足球不一定要以十一人制形式呈现,可以以五人足球、三人足球来呈现。五人足球、三人足球也可以很精彩,包括我近期还在外网看到中国的街球选手在国外街球赛事打进决赛。这件事情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当我们的焦点总是落在一个项目最常规的样子时,我们可能就把项目的发展可能给固话了。但是“三进”可以唤醒我们相关的思考。现在像网球场改造成匹克球场、跑步市场不仅有城市马拉松还有其他类型跑步赛事、高尔夫近年多了很多室内高尔夫体验……越来越多的项目、场地在探讨其“摇身一变”的可能性,这样市场上的体育消费供应就更丰富了。